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目录一览:
- 1、投资理论与案例分析
- 2、国际投资理论的投资理论
- 3、国际投资学的投资理论
投资理论与案例分析
(1)优势理论区别的研究思路,提给了另外一个理论框架并能解释较大范围的跨国企业与对外直接投入行为。 (2)内部化理论解析具备动态性,更接近实际。
(1)该理论适应于当时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区位选择;(2)该理论既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可以称着国际贸易理论。消极方面:(1)该理论无法解释80年代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行为;(2)该理论无法解释在国外原材料产业基地的投资行为;(3)该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的直接投资行为。
这一理论假设投资者都是厌恶风险的,在风险确定的情况下,会选择期望收益最大的投资组合,在收益确定的情况下,会选择风险最小化的投资组合,通过对每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收益率的方差和每一种证券与其他证券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类信息的适当分析,可以从理论上识别出有效投资组合。
投资六大经典理论 酒与污水定律之当断则断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融资理论 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引入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因素。企业可通过增加债务而增加其市场价值,但随着债务的增加,企业风险、财务亏空的概率也在增加,这给企业带来了额外成本,使它的市场价值下降。因此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平衡节税利益和因财务亏空概率上升而导致的各种成本的结果。
国际投资理论的投资理论
1、(一)小规模技术理论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提出的。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有三个方面的相对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2)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3)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二)技术地方化理论这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的。
2、生于加拿大,美国求学和执教的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首先创立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河。1960年,他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该文问世后,并未引起世人重视,由于快速发展的国际投资实践对其理论的验证,该理论才成为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3、国际出产折衷理论(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Dunning)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一国的商品贸易、资源转让、国际直接投入的总和构成其国际经济行为。
4、国外直接投资主要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与区位因素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创立者:海默在1960年创立该理论。
国际投资学的投资理论
1、生于加拿大,美国求学和执教的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首先创立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河。1960年,他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该文问世后,并未引起世人重视,由于快速发展的国际投资实践对其理论的验证,该理论才成为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国际投资学说: 詹姆斯。托宾是这个学说的倡导者,托宾的经济思想源于凯恩斯学派,但又吸收了货币主义的观点,从而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宾以投资选择说为基础,以投资的安全性与收益性作为权衡的主要因素。
3、这些理论无法解释一些未拥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以及一些国家在国外直接开发新产品的投资行为等问题。 折衷主义论从7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特点:在发达国家继续大量输出资本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有不断发展的均势。
4、国际投资学是国际金融学的分支,又是一门应用学科,所以,对国际投资活动,特别是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构成了该书的主要部分。
5、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三个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该模型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第一类是新型产品的创新国,通常指最发达国家,如美国;第二类是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